


01 《珠海市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2023-2025年)》发布
2月27日,珠海市发展和改革局发布《珠海市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2023-2025年)》,计划到2025年,塑料污染治理机制运行更加有效,各区、部门和企业责任有效落实,塑料制品生产、流通、使用、回收、处置全链条治理成效更加显著,白色污染得到有效遏制。源头减量力度显著加强,商品零售、电子商务、邮政快递、餐饮外卖、展会活动、宾馆酒店等重点领域不合理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现象大幅减少,电商快件基本实现不再二次包装,可循环快递包装保有量达到5000个。将加大餐饮外卖、展会活动、宾馆酒店禁限塑的监督管理力度。督促指导电子商务、外卖等平台企业和快递企业按照国家要求制定一次性塑料制品减量规则。

02 《汕头市塑料污染治理三年行动方案》印发实施
近日,汕头市印发实施《汕头市塑料污染治理三年行动方案》。近年来,汕头市塑料污染治理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取得良好成效,但是塑料使用源头减量任务仍然艰巨、塑料替代品生产使用仍需推广、重点领域治理亟待加强、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有待规范完善、推动全民齐抓共管任重道远。因此,《行动目标》明确到2025年汕头市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主要目标,提出塑料污染治理机制运行更加有效,源头减量力度显著加强,回收处置能力持续提升,垃圾清理整治深入推进。其中包括重点领域不合理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现象大幅减少,电商快件基本实现不再二次包装,可循环快递包装保有量达到14万个;全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总能力达到8125吨/日左右,焚烧能力占比达到80%以上,塑料垃圾基本实现零填埋等。

近年来汕头市持续开展江河湖海清漂行动
03 深圳福田区推出商务写字楼外卖包装垃圾分类回收利用试点
2月24日上午,福田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在香蜜湖街道联泰大厦启动商务写字楼外卖包装垃圾分类回收利用试点工作。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深圳每年外卖盒数量约10亿个,尤其是商务写字楼是点“外卖”的重点区域,很多人不知如何对餐盒进行正确分类投放,形成了“一锅丢”的投放习惯,大大增强了末端的处理难度。因此,福田区积极打造“写字楼—外卖餐盒”可回收物分类示范点,探索商务楼宇垃圾分类体系,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图丨羊城晚报
04 福建省宁德市加强海漂垃圾综合整治工作,保护海洋环境
近年来,我国沿海各省在海洋塑料垃圾治理方面积极探索,推出了具有创新性的措施和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台州市出海的船老大带回了一大袋捕捞时伴随鱼虾入网的泡沫浮球、塑料绳、塑料袋等目前会有专业的公司上门回收这些塑料垃圾,收购价还远高于市场价。随后,通过“蓝色循环”闭环治理平台,这些海洋塑料垃圾最终会“变身”为手机壳、服装等产品。
福建省宁德市对传统“木质+白色泡沫浮球”渔排开展升级改造,推广可回收再利用的环保型高密度塑胶渔排,从源头上大幅减少塑料海漂垃圾的产生;加强养殖集中水域的垃圾收集,设置集中回收设施,对水域中包括塑料在内的垃圾进行统一收集转运上岸处理等。

海上环卫船只在三都澳渔排养殖区打捞海漂垃圾
图丨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摄
05 天津市民今起可参与“关注烟头污染”调研
卷烟烟头在环境中难以降解,是环境微塑料污染的来源之一。此外,烟头已经成为海洋垃圾中最大的来源。在全球范围内,烟头每年产生845000吨垃圾,经常在被冲上海滩的死动物的胃里发现。针对这样的现状,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与美丽公约共同行动,在今年3月22号世界水日到来之际,开展“关注烟头污染”调研活动,唤起大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推进相关控烟进程。天津市民可以随手拍下看到的烟头照片或视频,以留言方式发送到邮箱:v57@cbcgdf.org,共同参与此项公民科学调研活动。

图丨Unsplash
06 海南大学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发文,揭示珊瑚耐受微塑料污染的机制
海南大学海洋学院珊瑚礁保护团队在造礁石珊瑚的环境耐受方面取得新成果。研究论文“High heterotrophic plasticity of massive coral Porites pukoensis contributes to its tolerance to bioaccumulated microplastics”在国际权威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在线发表。
该研究选取海南省三亚市南部3个岸礁为调查站点,连续5个月系统监测礁区环境及普哥滨珊瑚中的微塑料丰度。研究发现,礁区环境中的微塑料污染能够导致普哥滨珊瑚中的微塑料富集。该种类珊瑚可能通过自养和异养占比的变换以获得足够的能量储备,进而维持体内的能量收支平衡以应对微塑料富集。该研究诠释了造礁石珊瑚对海洋微塑料的耐受性,为制定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对策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普哥滨珊瑚应对微塑料污染的耐受机制示意图
07 2050年G20国家年塑料消耗量或比2019年增近四分之三
由《经济学人》智库和日本慈善机构“日本基金会”(Nippon Foundation)共同运营的研究小组“回到蓝色”(Back to Blue)27日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研究报告显示,现有的促进回收或减少一次性塑料消费的计划只是“皮毛”,还需要达成更全面的全球性限塑计划。该组织呼吁更加积极地禁止一次性塑料,同时提高生产税、增设强制性要求,使企业对其产品的全周期生命负责,包括负责回收和处置等环节。“回到蓝色”组织表示,若积极实施这些综合措施,到2050年可能会将G20国家的年塑料消耗量限制在3.25亿吨,但与2019年相比仍将增加四分之一。

图丨pexels
-End-
编辑:摆脱塑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