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近年来逐渐受到关注的绿色商业模式,重复使用模式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都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关于重复使用模式的误区仍然存在:重复使用会让品牌辨识度受损?重复使用产品存在安全隐患?重复使用不卫生?可堆肥材料真是万能解药吗?
本文来自Upstream的重用解决方案网络的宝贵经验,深入剖析了一些常见误区,并通过实例逐一澄清重复使用的真实价值,旨在提供可参考的经验,助力探索重用模式在我国本土扎根的可能性。
如果你正计划在你的社区或更广泛的地域内推行可重复使用食品包装方案,希望这份“小抄”能帮助你答疑解惑,甚至是说服任何持怀疑态度的人。
误区1:标准化的重复使用包装,会削弱品牌意识?
一些品牌担忧,使用标准化的可重复使用包装,可能会让自家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缺乏差异化特色。但事实上,重复使用不仅不会削弱品牌的独特性,反而为品牌创新开辟了新天地[1],进一步加深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
消费者对于品牌的忠诚[2],并非仅仅源自产品的外观或包装,更多是基于积极的消费体验、深厚的情感联结、共享的价值观、产品的一致性、品牌社区以及感知到的卓越品质。
可重复使用的包装相较于一次性容器,更能彰显产品的高品质,优化客户体验,并传达出消费者与品牌之间共同的环保理念与价值观。因此,这种转变非但不会削弱品牌意识,反而是品牌提升形象、深化市场影响力的契机。
如今,可持续性已成为一项极具价值的营销资产[4]。有充分的证据显示,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可重复使用的产品[3]。鉴于此,营销团队应当积极强调可重复使用包装的优势。因为随着一代人的成长,他们对那些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品牌展现出越来越强烈的支持,并期望企业能够切实履行环境管理的责任。可重复使用包装之所以能够留住客户,是因为这种包装方式能让消费者感受到自己通过购买可重复填充的产品,成为了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份子,进而促进了重复购买行为的发生。
即便是标准化的包装,也蕴藏着众多在不干扰互通性系统的前提下,提升品牌知名度的机遇。例如,如今的可移除标签技术[5],便为产品在不改变包装本体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化的品牌展示提供了可能。这些标签可以在产品完成一次使用周期,准备迎接下一次重用时进行轻松更换,确保品牌信息与时俱进。
品牌应当充分发挥创意,运用可移除标签[6],并在不依赖于传统产品包装作为主要传播媒介的情况下,采用新颖、高效的手段(如社交媒体、在线广告)来传递信息、建立品牌认知、促进互动和增强用户体验。同时,要充分调动并发挥优秀营销人员的潜力与才华。最后,品牌应成为产品的坚实后盾,积极展现自我,而非仅仅隐藏在包装的背后。
图 | Unsplash
在各类领域中,品牌意识的体现千差万别。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不难发现许多产品类别的包装设计几乎如出一辙,难以辨别。以外卖包装或杯子为例,它们往往遵循标准化的设计模式,甚至完全摒弃了品牌元素。即便是在某些消费品领域,如谷物食品或冰淇淋,虽然品牌众多,但包装形式上却呈现出高度的相似性,使得不同品牌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因此,可重复使用的包装与一次性包装相比,在这一点上并没有明显的劣势。
误区2:可重复使用的餐具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举例来说,有人担忧这些重用产品容易被不当运用,成为攻击性武器。比如,金属吸管因其固有的坚硬特性,在不慎摔倒等突发意外中,极易对人体造成意外伤害,其中不乏金属吸管刺伤眼睛的严重案例。家长们尤为忧心,害怕仍处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孩子们出于好奇或无知,将这些原本旨在环保的物品(如不锈钢杯子)用作伤害自己或他人的工具。同样地,不锈钢杯子也常被禁止携带进入音乐会等场所,其原因是担心它们若被投掷,可能会对他人造成伤害。
这种恐惧心理是非常正常的,我们对于新的概念需要一定的接受时间,对适应新事物的初期也很可能产生抗拒心理。随着时间慢慢推移,我们的抗拒心理逐渐减少,此时重复使用就会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学校,剪刀、书籍、椅子、钱包、手机乃至鞋子等众多物品,理论上都存在被不当使用的风险,但人们对此鲜少产生过分的担忧。那么,面对可重复使用的食品包装时,为何我们要区别对待呢?
将可重复使用的食品包装作为攻击性武器的行为极为罕见。事实上,这类包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而且截至目前,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它们曾被用作伤害他人的工具。
我们在家里早已习惯了使用可重复使用餐具,那么为什么不能在学校也推广这一做法呢?学生在其他场合已经学会了如何妥善使用这类餐具。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学校,他们同样能够表现出色。为了让学生在家中与学校的用餐体验保持一致,我们应当相信他们能够负责任地处理可重复使用的餐具。
图 | 香港减废网站
真正的安全隐患在于,儿童通过一次性食品包装接触到的毒素量,特别是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7]、抗氧剂、邻苯二甲酸酯等有害物质。研究表明,相比之下,材质安全的可重用餐具通常是一个更为安全的选择,同时它还能为学生提供更加愉悦的用餐体验。
误区3:重复使用不卫生?
可重复使用的食品包装必须严格遵循食品安全规定,进行彻底的清洁与消毒处理。餐饮服务的经营者作为公共卫生领域的重点监管对象之一,面临着极为严格的监管要求。而卫生部门负责确保这些经营者能够完全符合这些标准,以保障公众的健康与安全。
无论是使用可重复使用餐具还是一次性餐具,处理方式都是卫生状况的决定因素。在餐馆环境中,大多数卫生问题其实并非源自餐具本身,而是由于餐馆环境的污染以及员工在处理餐具时的不当操作所导致。一次性餐具一旦处理不当,同样会产生与可重复餐具相同的卫生隐患。
许多可重复使用物品具有耐高温和耐消毒的特性。这使得它们能够接受更为严格的清洁和消毒处理。而这种处理就无法应用在一次性替代品上。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不受人反感的可重复使用物品。以酒店为例,床和床上用品经过严格的清洁流程后,能够再次为宾客提供舒适的住宿体验;而在牙科领域,专业的工具也是通过精细的消毒处理,实现了安全的重复使用。这些例子充分证明,卫生的关键在于产品是否进行适当的清洁与消毒,而非片面追求使用一次性材料。
图 | Ocado
误区4:可堆肥材料是万能钥匙?
事实上,能够专门处理食品包装的商业堆肥设施并不普及[8],且大多数标榜为可堆肥的食品包装材料并不适宜在家庭后院进行堆肥处理。而那些最终未能得到有效处理而进入垃圾填埋场的可堆肥包装产品,会在厌氧环境下分解并释放出甲烷气体。甲烷作为一种温室气体,其温室效应的强度是二氧化碳的25倍,这无疑会加剧全球气候变化[9]。
生产可堆肥包装原料的上游影响可能比其他包装选项对环境的总体影响更大。
可堆肥物品通常由农产品加工而成。这一生产过程意味着需要耕种更多的土地。而耕种土地又伴随着对能源、水资源以及肥料的显著消耗。
可堆肥物品在处理不当时,还存在污染土壤并降低整体堆肥质量的潜在风险。在某些情况下,商业堆肥厂也会因担忧潜在污染或不符合其处理标准,而拒绝接收可堆肥的食品包装[10]。
许多可堆肥产品为了提升防油和防水性能,表面往往涂覆有一层化学物质,如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然而,这些化学物质在堆肥过程中可能无法完全分解,进而渗透至土壤和水源中,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风险。比如,经过研究证实,带有聚乳酸(PLA)内衬的纸杯这样的可堆肥产品,在堆肥过程中可能会向环境渗出化学物质[11]。
图 | Renouvo
可堆肥食品包装在本质上仍属于一次性产品,并在无形中助长了“取-用-弃”的线性经济模式[12]。这种模式并未触及我们需实现的变革的根本,即彻底摒弃一次性使用的概念,转向更加循环且可持续的生产与消费方式。
可堆肥食品包装相较于其他类型的一次性包装,其价格往往更为高昂。因此,单纯出于环保的理由而强制要求企业采用可堆肥包装的政策,不仅在可持续性方面可能存在偏差[13],还可能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包装成本负担。
通过今天的分享,我们一同探讨并破除了重用模式的四大误解与迷思。帮助地球摆脱”塑“缚前路漫漫,每个人的心中或许还藏着对于重用模式未解的疑惑或独特的见解。摆摆诚挚地邀请您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疑虑和想法。
信息来源
原文链接:
https://upstreamsolutions.org/blog/myth-busting-cheat-sheet
-End-
编辑:摆脱塑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