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首个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将在浙江省湖州市举办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决定,将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今年将在浙江省湖州市举办首个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活动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主题,将举办主场活动开幕式、生态文明重要成果发布会、生态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及绿色低碳创新大会等活动。

02
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召开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相关地方立法专题会议
8月4日,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召开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相关地方立法专题会议。会中提到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禁”“疏”结合,扎实开展调研,带着问题立法、通过立法解决问题,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平稳有序推进,充分发挥立法的规范引领作用。要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强化各部门协同配合,抓好各阶段工作细化落实,做好相关宣传阐释,不断提高立法质效服务发展大局。

图 | Unsplash
03
邮政业生态环保内容纳入四川塑料污染治理重点工作
近日,四川省发改委、省生态环境厅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塑料污染治理2023-2025年重点工作的通知》,邮政业生态环保内容被纳入其中,省邮政管理局成为责任单位。该通知要求,一是要持续推进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减量。二是要强化快递包装治理。三是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支撑政策。

图 | Unsplash
04
厦门印发"无废城市"方案,持续推进禁塑限塑工作
厦门市近日印发《厦门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共包含7项主要任务26条措施。其中提到持续推进禁塑限塑工作:鼓励推广使用环保可降解替代产品,推广使用纸质包装代替塑料包装,积极响应“以竹代塑”倡议。持续开展民航限塑专项行动和过度包装治理行动,落实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回收情况报告制度。
到 2025 年,各类展会活动、A 级旅游景区等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在全市星级酒店和饭店推行不主动提供“六小件”等一次性用品,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率达 95%。

05
国际最新研究:海洋漂浮塑料95%大于2.5厘米,存续时长或超预期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专业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最新发表一篇环境模型研究论文指出,2020年全球初始海洋漂浮塑料总量中,95%由大于2.5厘米的塑料碎片组成,其存续时间可能比此前预计的更久。这一发现基于过去几十年(1980-2020)的观察数据与一个海洋3D建模的结合。
研究人员估计,输入到海洋的漂浮塑料正在以每年4%的速度增加,这凸显出有必要采取紧急行动减少海洋塑料污染。

图 | Unsplash
06
研究者在接受心脏手术患者的心脏组织中发现了微塑料
近日,在发表于《环境科学与技术》(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的一项初步研究中,研究者在接受心脏手术患者的心脏组织中发现了微塑料。研究者在15名患者心脏手术的过程中,收集了他们的心脏组织样本和其中一半患者手术前后的血液样本。随后,通过激光直接红外成像(laser direct infrared imaging),研究者在大多数组织样本中都检测到了数以万计直径20~500微米的微塑料,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氯乙烯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

图 | Unsplash
参考资料
-End-
编辑:摆脱塑缚